学校为我谋发展 我与学校共成长
――江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举措
近几年,江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速,全面推进应用性、创新性和国际性人才培养工作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在推进学分制管理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、加强专业建设、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教育教学改革。几年的风雨兼程,一步一个脚印,几载的励精图治,一天一个新姿态,展示着江大的理想和追求,一切为了迎接你的到来!
一、学分制改革持续推进
当你进校后,会时刻感受到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教学氛围,学校学分制改革工作,会拓展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,你可以拥有自己专属培养方案。
1.学校是省属首家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。2013年,省物价局、省财政厅、省教育厅联合发文,同意学校由按学年制收费改为按学分制收费,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发挥你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。
2.学分制管理特色显著。为你们定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专业主修―辅修―双学位一体化培养特色,构建了自主选择课堂、自主选择教师、自主选择时间的学习平台,实现了跨年级、跨专业、跨学院自主修读课程。你入学后,每人会配备有专业学分制导师,指导选课和专业学习。
3.分类招生培养试点运行。学校为了增强你在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,在工商管理类、中国语言文学类、机械类、自动化类、电子信息类、计算机类、体育类、美术学类、设计学类等9个专业类别进行试点招生培养。你入学后,在初步了解专业学习特点基础上,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学校分流管理办法,选择相应专业学习。
二、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样
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,努力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紧贴人才市场前沿,建立有校校、校政、校企、中外合作等培养模式。你可以充分了解各种模式,为日后进入职场或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。
1.校校培养模式。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双学位合作培养,与武汉工程大学开展学生交换学习合作培养,你可以实现读“一本”的愿望。
2.校政培养模式。学校与湖北省及武汉市众多政府管理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,合作培养相关人才,你可以充分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空间。
3.校企培养模式。学校与全国尤其是武汉市众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,采用分段式、“双元制”等培养模式培养人才,你可以实现“零距离”就业。
4.中外合作模式。学校与德国、荷兰、法国、日本、美国、新西兰等国的高校已建立良好联合培养关系,建立有诸多合作项目,主要包括交换生、联合培养、短期修读、海外游学、海外带薪实习等项目,你可以入校“留学”放眼全球。
三、专业建设特色显著
学校按照“准确定位、注重内涵、突出优势、强化特色”的原则,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。你入校后可同比其他高校,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,提高你专业的素养和能力。
1.突出专业建设特色。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,实施了传统优势专业的升级改造,推进了专业综合改革,提升了传统优势专业的办学水平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生物技术、自动化、环境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园艺等专业获得湖北省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立项。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生物技术等专业获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。
2.寻求新的专业增长点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机械类、化工类、电信类、生物技术类、艺术类和工商管理类6个专业集群。以资源共享、相互支撑、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集群为主体,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。
3.优化专业结构。学校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,逐步建立了年度专业建设动态评价数据,健全了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,让招生专业更加面向市场。
4.加强课程建设。学校非常重视课程建设,强化课程模块化建设,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,强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,学校加入了全国地方高校MooC联盟,一切有利于你提高学习效率和开阔视野。
四、学生创新创业倍受重视
学校出台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,你入校后在科研培训、创新创业基地、教师科研项目、专业社团等充分感受到知行合一的结合。
1.设立创新学分。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术论文、学科竞赛、科技成果、专利发明、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方面取得各项创新实践成果,设置了课外科研创新实践学分。
2.实施“大学生全员科研创新计划”。学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,加大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力度,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,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培养计划,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。
3.学科竞赛与学生科研。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,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国家、省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;开展学生科技学术立项,投入资助资金,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配备高水平指导老师,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,设立大学生科研成果奖。
4.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辐射功能,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。注重提高活动品位、科技含量、创新含量,丰富活动形式,推进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。